活性炭抗癌药剂的应用-在胃癌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1/11/17 8:58:51 浏览次数:111
文章来源:嵩山科技网络部 作者:嵩山科技小编

活性炭抗癌药剂具有功能缓释性、亲和性、淋巴趋向性、局部滞留性、毒副作用小等优点和日益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目前临床研究重 点主要集中在:按照淋巴系统转运要求调整所含炭颗粒的直径;研制吸附抗癌药物剂型并调整所结合抗癌药物的剂量以适合不同种类恶性肿瘤,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从而能够定向杀死癌细胞或抑制癌细胞的淋巴转移,为恶性肿瘤的治疗开辟新领域。目前活性炭抗癌药剂已经在乳腺癌、胃癌、食道癌及直肠癌等病状的治疗中有所应用。

(1)在胃癌中的应用 在早期胃癌中,只有5%~15%会伴随淋巴结转移,而在黏膜内癌该比例则为不到5%。这表明至少85%的早期胃癌不须作淋巴结清扫。但具体到某一病例是否需要清扫则很难确定,研究证明,微粒子活性炭淋巴示踪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如:对胃上部的进展期胃癌,为确定胃全切,还是大部切,往往需进行多项术前检查,既麻烦又费时,而且有时zui终仍无法确定;再者内镜多次长时间操作,容易导致肿瘤细胞的脱落、扩散和消化道种植。若采用该法则可清楚地显示肿瘤的淋巴引流。通过淋巴结快速冰冻检查,达到术中准确的确定切除范围,并zui大限度保留器官功能。

Takahashi等通过将MMC-CH注入胃癌癌周组织,使区域淋巴结持久染黑作为手术清除淋巴结的标记,经随访观察结果表明,阳性淋巴结遗漏有所减少,肿瘤术后复发率有所降低,患者的5年生存率有所提高。另有研究者将45例需手术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术前给予黏膜下注射活性炭后行常规手术,另一组则单纯给予手术治疗。结果证实,与未注射组相比,注射活性炭组清扫转移淋巴结数目较多。因为活性炭具有成黑色和吸附滞流作用,可以通过注射微粒活性炭直观淋巴的导向踪迹,刘绪重等通过胃镜向癌周胃壁内注入丝裂霉素与微粒活性炭混合物,以染黑的淋巴结作为清除之标记行根治术;术前1~3天分四点向胃壁黏膜下层注入1mL,术后进行病理切片,结果表明,治疗组39个,24例共清除淋巴结936个,对照组23个,24例共清除淋巴552个,注射活性炭组淋巴结转移为2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4%。

在胃癌根治术解剖肿瘤过程中,尤其对已有浆膜浸润的癌肿,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挤压肿瘤和癌细胞脱落现象。有报道指出,在有浆膜浸润的胃S1、S2癌中,可以在大约1/2病人腹腔中找到有活力的脱落癌细胞,因此人们根据这一事实对胃癌术后进行化疗以预防再复发。张燕萍等对中晚期胃癌患者在内镜下局部分点注射活性炭-丝裂霉素复合物。通过减少丝裂霉素入血的剂量,避免全身副作用,并能增加局部药物浓度,以利药物直接作用于癌细胞,4例镜下局部化疗1疗程,可见肿瘤缩小变平,局部坏死,疾病症状改善。王铁武认为活性炭微粒注射在肿瘤局部和周围组织,可以缓慢释放高浓度的抗癌药物长达半年,进而起到局部杀伤癌细胞的作用。

Takahashi等对113例有浆膜浸润的胃癌患者进行术后腹腔化疗,在手术结束时将活性炭吸附丝裂霉素(MMC-CH)注入腹腔(关闭引流管3h)。同时设对照,对照组术后不用腹腔化疗,结果表明,化疗组术后2、3年生存率分别为42%、38%,而对照组为28%、20%,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Hagi-wara将50例伴有浆膜浸润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在术后给予MMC-CH化疗的治疗组(MMC-CH)和无任何治疗的对照组,随访结果发现,治疗组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字体大小[ ]

  河南嵩山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河南省巩义市东周路
电话:0371-66550288  传真:0371-66550299    手机:13643866137
网址:http://www.hnsslc.com/  手机版   管理入口
备案号:豫ICP备18027134号-1     技术支持:巩义企业网

豫公网安备 41910102000108号      网站地图